这里是广东省茂名港,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就位于此。俯瞰整片港区,码头工作平台是原油接卸的“桥头堡★★★”★★,而若想将原油输送至后方库区★,则还需依靠作为码头“生命线”的管廊桥。项目团队建设的这座长达371米的管廊桥,是自后方库区向港池深处延伸的4250米管廊桥主体拼图的最后一块,牵一发而动全身★★,一旦结构出现问题★★,势必会对整个主体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。
从高空俯瞰,宽阔的港池内原油码头主体如长龙卧波,横亘海面。定睛望去,一座“能源之桥★”将码头陆域部分与前岸线联通★★,蔚为壮观。
斗转星移★★★,原油码头的建设即将进入最后攻坚阶段★,码头建成之时,作为满足华南区域原油消费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程,势必对茂名市经济腾飞起到积极作用。而这条盘桓在蔚蓝海域的管廊桥★★,就像是建设者骄傲的脊梁,扛起了能源大港联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希望。(通讯员 雨生)
“就像是人用脊背扛起重物一样,如果自身不去发力,结果只能是被重物压垮;反之,只有主动施加了力量,才有可能扛起重物。”就在大家无计可施之际,杜璐再次引导道。★★“对呀,就像是杜总工所说的,纵梁就是人的脊背,既然人可以发力★★★,那我们的纵梁是不是也可以想办法发力呢。”工程部部长李睿一语中的,团队成员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预应力先张法梁板施工工艺★★,其原理正是如此★★★。项目总工杜璐点头表示赞同★★★,并补充道: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,还能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,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。我们可以在纵梁的关键部位使用这种技术,确保它们能够承受最大的荷载。”
众人拾柴火焰高。在项目团队集思广益下,纵梁强度不够的难题迎刃而解。预制场里,66根预制纵梁浇注生产快马加鞭★,很快就到了现场吊装的日子★。
“整座桥梁压力最大的部分莫过于纵梁★★,它是桥面的受力主体★,就像是我们人体的脊梁。”项目前期策划会上,项目总工杜璐分析道。★★“想象一下,将单节重达2★★★.5吨,多达11根的管线放置在纵梁之上,这就相当于让纵梁扛起4根重达13500斤的如意金箍棒★★。”技术主办侯佳壮不禁感叹。项目团队你一言我一语,最终将目光落在了纵梁强度不够的问题上。如果出现情况,带来的影响形同“多米诺骨牌效应★”★。
“纵梁预制的难题都解决了,这小小安装还不是信手拈来。★”初出茅庐的技术主办李灵聪铆足了干劲★★,但对接下来的施工难度作出了错误的预期。随着桥面梁板预制完成,项目团队需要将纵梁和梁板像搭积木般重组★★,奈何天公不作美★,整个施工过程可以用★★“靠天吃饭”形容,项目团队能做的★★,就是紧抓施工窗口期。第一天安装★★,李灵聪便主动请缨现场督战★★★,变化莫测的天气让李灵聪吃尽了苦头。“前一秒还阳光明媚呢★★,不一会儿就刮风下雨不断,涌浪摇曳着施工船,让安装工作一度陷入停滞。”被淋成落汤鸡的李灵聪回到办公室,开始琢磨如何摸清★★★“老天爷”的脾气。
经过一周的现场观察思考,李灵聪有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理解★★:对照潮汐表,上半天★★★,正处涨潮期★,风浪相对较小,施工现场马不停蹄,热火朝天★★★;夕阳西下,当海水落潮★★★,涌浪加大,摇曳着船身★★,现场安装难度加大。“时间紧、任务重,我们只有多调整★★,多复核★★,全力保障安装精度。”李灵聪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当天的施工情况。
在项目团队努力下★,现场安装效率显著提升★,最多时一天可安装纵梁7榀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两个月的时间,所有预制梁板安装完成,管廊桥主体终于★★“破茧成蝶”★★★。